南京師范大學(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簡稱“南師”,坐落于六朝古都江蘇省南京市,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的發祥地之一。 學校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創辦三江師范學堂,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時期;另一源頭為1888年創辦的匯文書院,后發展為私立金陵大學,1951年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以南京大學、金陵大學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是九校聯盟(C9)、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世界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入選“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曾培養出厲綏之、束星北、李政道等杰出校友。 學校前身是創立于1897年的求是書院,1914年停辦。1928年于求是書院舊址新建國立浙江大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簡稱“安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入選國家”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文明校園、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定點高校、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高校、“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教育科研區核心成員單位;是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學校將1928年4月在當時省會安慶市創辦的省立安徽大學作為建校開端。
江西師范大學(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入選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改革示范校、全國“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高校、全國實施“農村師資支持計劃”試點高校、全國實施“國培計劃”項目院校、教育部“推進實施卓越中學教師培養”項目實施高校、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是中國政府獎學金、江西省政府獎學金和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中俄教育類高校聯盟成員高校。 學校肇基于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中正大學于1949年更名為南昌大學,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后改為江西師范學院,1969年更名為江西井岡山大學,1972年復名為江西師范學院,1983年更名為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江西金融職工大學(江西銀行學校)整建制并
山東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2011計劃”、“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為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成員。 山東大學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學。主體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之后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官立大學;其醫學學科起源于1864年,開啟近代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從誕生之日起,學校先后歷經了山東大學堂、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以及由原山東大
河南大學(Henan University),簡稱“河大”,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國家“1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 1912年,林伯襄等河南教育家在清代開封貢院舊址之上創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23年,馮玉祥將軍在其基礎上擴建為中州大學;1927年,改建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1930年,首次命名為河南大學;1942年,在于右任先生等支持下改為國立河南大學;1948年,在鄧小平、陳毅同志支持下設立中原大學;1952年,院系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簡稱武大,位于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珠峰計劃”“強基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為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大學通識教育聯盟、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法學教育創新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成員。 學校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
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華中大、華科大,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強基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是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為中歐工程教育平臺成員和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前身是1952年創辦的華中工學院、190
中南民族大學(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簡寫SCMU)坐落于湖北省武漢市民族大道182號,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高校,位列“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資格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湖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南民族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漢市人民政府五方共建高校。 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始建于1951年,創建之初名為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1952年11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批準,將中央民族學院中南分院改名為中南民族學院;1985年,學校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2002年3月,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06年,學校正式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學校首次實現擁有56個民族學生的目標。中南民族大學對外交流范圍涵蓋美國、
湖南師范大學(Hunan Normal University),簡稱“湖南師大”,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入選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育部與湖南省重點共建的部省共建“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111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是國際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Cumulus)、“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等國際組織重要成員。 學校前身為1938年創立的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國立師范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立師范學院并入湖南大學。1953年8月全國院系調整,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