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希賽網教師資格頻道整理的“2018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幼兒綜合素質》真題及答案”第六部分,供各位備考考生參考。內容詳情如下:
32. 材料:
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不僅體現于顯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根植于隱性的朋維模式中。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得如此綿長,在很大程度上將益于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方法論和辯證法原則,得益于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辯證矛盾思維即是其中之一。
辯證矛盾思維特別注重時間性。既然矛盾雙方之間的辯證運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而必須是參與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辯證思維特別看重“時機”,追求“時中”。“時中”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易》“蒙”卦的《條傳》“蒙,享。以亨行,時中。也,”意思是說, 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來行事,是符合“蒙”這個時機的。可見,所謂“時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合乎時宜”,二是要“隨時變通”。中而非時,不謂之中。同樣,時而不中,更不謂之中了。《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說韓國的國君韓昭侯準備修建一個高門,但他的謀士尿宜以卻秦勸他不要這么做。屈宜日說:“如果你非要修建這個高門,恐怕你還等不到這個高門修建完,就要死了。為什么呢?因為時機不對。國君在自己家修建一個高一點的門樓,搞得氣派一些,有錯嗎?沒有錯。當年我們國強民富的時候,你如果修建一個高門,肯定沒有問題。可是今天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秦國去年剛剛攻占了我們的宜陽城,我國元氣大傷,你偏偏要在這個時候修建高門,勢必會使百姓離心,將士散德,韓國的敗落就不可造免了。”結果,韓昭侯沒有聽屈宜日的勸告,而屈宜日的預言也應驗了,高門還沒有修好,韓昭侯就去世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正如屬宜日說的那句話;“奇斯謂時者,非時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時。”意思是說,我所說的時間,不是客觀的時間,而是參與到事情當中來的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做一件事情,效果會很好;在不合適的時做同一件事情,往往會很糟。這正是“舉事而不時,力雖盡而功不成”的道理。正因為此, 中國文化對時間非常敏感,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時而動,順勢而行。《中庸》中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宋代學者朱熹在注釋“時中”時也說:“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是指,“中庸”,是因“時”而“中”的,并非騎墻、折中,更不是簡單、僵化的“中間地帶”。“時中”又是何其之難!因為它在實踐中很難把握,你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實踐。但是,認識到這種困難并不是壞事, 因為你一旦明白了“時中”的艱難,就會有一種危機感。而這種危機感又會讓你在行為中謹小慎敬、如履薄冰,相時順勢,減少犯錯。
(摘編自祝和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
問題內容:
(1)辯證矛盾思維為何特別注重時間性?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 分)
(2)追求“時中”,對個體而言有何價值和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 分)
【參考答案】(1)既然矛盾雙方之間的辯證運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而必須是參與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辯證思維特別看重“時機”,追求“時中”。
(2)“時中”對個體而言有很大的價值和作用。
①在合適的時間做一件事,效果很好;在不合適的時間做同一件事,往往很糟。
②“時中”讓個體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讓個體在行為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相時順勢,減少犯錯。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