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希賽網整理的“2019下半年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及答案”,供各位考生參考,內容詳情如下:
注意事項:
1.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滿分為150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涂、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
1.教學《蘭亭集序》時,教師列舉其他文章,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駢文特點,下列作品適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禪山記》B.柳宗元《始得山宴游記》
C.賈誼《論積貯疏》D.吳均《與朱元思書》
【參考答案】D
2.學習《阿房宮賦》教師安排學生在課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語,下列不正確的是( )
A.勾心斗角B.飛鸞走風C.美輪美奐D.筑室道謀
【參考答案】D
3.針對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 》提出,充分理解學習任務群的特點,處理好學習任務群之間的關系,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細化每個學習任務群的目標和內容,明確不同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
B.結合自身優勢的教學風格,教師需要重組或創造新的學習任務群
C.注重學習任務群的滲透融合,銜接延伸的特點,避免內容發熱遺漏和缺失
D.關注共同學習任務群在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的差異
【參考答案】B
4.在學習老舍《茶館》時教師向學生推薦同樣具有“京味”語言特色的劇本,下列作品合適的是( )
A.王朔《動物兇猛》B.蕭紅《呼蘭河傳》
C.劉恒《窩頭會館》D.曹禺《日出》
【參考答案】C
5.在當代文化參與學習活動中,學生參與步行街學習文化建設,為商店撰寫對聯,下列對聯不合適的是( )
A.素以為絢花遜色,馨而且暖長生香
B.素雅為佳松竹綠,幽淡最奇芝蘭香
C.奇花異草增春色,雅竹幽蘭綴而容
D.錦繡成文原非我有,琳瑯滿架惟待人求
【參考答案】A
6.學習古代詩詞表現藝術選題,教師組織學生梳理詩句,探究詩歌化靜為動的景物描寫手法,下列適合的是( )
A.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偉《山居秋暝》)
B.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C.夕陽勸客登樓去,山色將秋繞郭來(黃景仁《都門秋思》)
D.道狹草木生,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田園居》)
【參考答案】C
7.為了提高學生小說鑒賞能力,教師安排學生閱讀作品,探究小說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適合選用的是( )
A.汪曾祺《葡萄月令》B.孫犁《荷花淀》
C.張天翼《華威先生》D.契柯夫《裝在套子里的人》
【參考答案】B
8.在名著名著閱讀活動中,學生分組整理與傳統節日有關的語段,下列語段與節日無關的是 ( )
A.微風早已經停息了;枯草立在墳間。(魯迅 《藥》)
B.當地婦女小孩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家出動到河邊看劃船(沈從文《邊城》)
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一個黑的長胡子...翻了一陣都進不去了(魯迅社戲<》)
D.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點的兩條金龍-般(曹雪芹《紅樓夢》)
【參考答案】A
9.為了提高學生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安拌學生查閱資料,梳理“其”字的意義和用法,下列語句中的“其”,用作連詞的是( )
A.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
B.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C.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D.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參考答案】D
10.教學“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究”專題,教師帶領學生研讀《紅巖》,開展人物形象鑒賞活動,下列適合的是( )
A.通讀《紅巖》,舉辦“英雄在我們心中”的主題故事會
B.閱讀研究《紅巖》主題的評論文章,撰寫一份文獻綜述
C.參與跨學科的學習活動,研討有關《紅巖>的歷史問題
D.參觀渣滓洞,獲取作品背景資料,撰寫學習體會和感想
【參考答案】A
11.閱讀某學校有關“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調查結果,按照要求答題。
對上述調查結果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調查結果豐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課堂教學現狀和成因
B.多數教師認為課堂提問非常重要,重視教學問題設計
C.少數教師沒有仔細推敲提問的語言,是因為備課時間太少
D.少數教師用于設計問題的時間較少,是因為對教材不熟悉
【參考答案】B
12.閱讀某教師關于寫作教學的論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寫作陳述性知識旨在探尋寫作的特點、規律、知識、原理等,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為目的。寫作策略性知識側重寫作的具體辦法、方略、步驟、措施等,以培養基木的操作能力為目的。寫作陳述性知識著眼于認知,是對“求真”的追求;寫作策性知識著眼于實踐,是對“實用”的追求。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絎行的地步”。因此,寫作教學應該從側重“寫作知識”的講解,轉向側重“寫作策略”的指導。
對上述論文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寫作陳述性知識包含如何運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識
B.寫作策咯性知識包含寫作本體功能和現實價值的知i
C.寫作教學終點在“行”,應該側重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D.寫作教學重在實用,應該避免講解寫作陳述性知識
【參考答案】C
13.閱讀某高中語文考試題,按照要求答題。
魯迅曾在《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我的意見,以為阿Q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幾位畫家創作的阿Q畫像,請結合《阿Q正傳》和魯迅對阿Q形象的意見,說說你認為哪幅畫與你心中的阿Q更為接近。
對上述試題測試目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考查學生的閱讀素養
B.以美術圖片為依托考查學生的藝術素養
C.以多種材料考查學生對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學習任務考查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參考答案】C
14.閱讀有關語感的研究論文節選,按照要求答題。
語感是對言語的直感,要想提升語感的品質,必須有一定的語理來調整。語理是對語言現象的理性認識,把語言現象提升到規律,就產生語理。例如,憑借語感,有些詞句在口語的環境里、說起來覺得別扭;有些詞句,在嚴肅的書面語里讀起來也很別扭,這說明,口語和書面語語體差異的語感已經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漢語普通話詞匯來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語,才會明白這種語體差異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對語感有解釋作用,也形成了語言運用的自覺性,要想引導學生理解語理,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自己概括,而不是教師硬性灌輸。從語言現象中概括語言規律,也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過程。有了語理,語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覺。
對上述研究論文的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語感的形成需要系統的語理來支撐
B.語感的語體差異主要受方言的影響
C.提煉語理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D.理解語理需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學習
【參考答案】C
15.閱讀《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題。
課堂教學導入后,我帶著學生理解《咬文嚼字》,闡釋“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順勢分析哪些例子闡明了這一精神。學生列舉了文中的四個例子,我帶著學生賞析這些例子的精妙.隨后我拋出問題:“ 我們一共找了四個典型的例子,朱光潛在文章最后說“隨便舉幾個實例,這是隨便舉例的嗎?”學生齊答:“不是。 ”但是,我當時沒有追問,而是轉向拓展示學習,讓學生談課內外曾經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學生談得很好,但我覺得當時沒有追問是一種遺憾,對上述教學反思的相關分析,不恰當的是( )
A.課堂教學內容重點突出,結構清晰,層層推進
B.課堂教學生成問題后,應該給學生思考闡釋的空間
C.學生結合個人經驗拓展閱讀,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師沒有追問,并不影響學生理解文章的論證邏輯
【參考答案】D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0分,第17題8分,第18題12分,共40分)
案例:閱讀《邊界望鄉》教學后的說課片段和課文原文,完成第16題。
高二選修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欣賞臺灣詩人洛夫的現代懷鄉詩《邊界望鄉》。基于本詩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詩勺的藝術特點,我首先向學生解釋“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詩中“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為例,示范講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學生采用小組探究、集體斫討的方法,按照“借用一- -變形-- -效果” 的步驟提示品味末詩句,體會“代用”帶來的嘸熟悉又新鮮的閱讀感受,深入理解詩人復雜的鄉愁滋味。
學生有一定的古代詩歌閱讀基礎,經過我的示范分析和學生的探究研討,他們很快發現詩人還化用了杜鵑、白鷺、鸕塢、晴清明時節雨紛紛”“牧童遙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詩句抒寫鄉愁。由于我對鑒賞步驟提示明硝,學生很清楚應該完成哪些任務。
在賞析“而這時,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飛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來”時,一個學生說: “時詩中水田白鷺’的意象,首先使我聯想到塞山前白鷥飛’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美景及其自由祥和的意境。詩人用‘驚起” 又猛然折了回來’描述水田白鷺,打破了畫面的寧靜祥和,表達了詩入沸疹的情感。-是對自由往返故土的強烈渴望,二是與故鄉咫尺天涯的無奈和苦痛。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發言高潮迭起。我適時點撥引導,帶領學生從“化用”入理解詩歌語言的豐富意蘊,體味詩人鄉愁滋味,為接下來引導學生理解鄉愁的豐富內涵這-教學難點莫定了基礎。
邊 界 望 鄉
洛 夫
說著說著
我們就到了落馬洲
霧正升起,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
手掌開始出汗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
亂如風中的散發
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遠山迎面飛來
把我撞成了
嚴重的內傷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叢凋殘的杜鵑
只剩下一朵
蹲在那塊“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這時
一只白鷺從水田中驚起
飛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來
而這時,鷓鴣以火發音
那冒煙的啼聲
一句句
穿透異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燒得雙目盡赤,血脈賁張
你卻豎起外衣的領子,回頭問我
冷,還是
不冷?
驚蟄之后是春分
清明時節該不遠了
我居然也聽懂了廣東的鄉音
當雨水把莽莽大地
譯成青色的語言
喏!你說,福田村再過去就是水圍
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
1979.6.3
問題:16
(1)請簡要說明教師在說課稿中引用學生發言的意圖。(10分)
(2)請簡要評析教師在本課中的學法指導。(10分)
【參考答案】略
案例:閱讀下面的學生習作,完成第17~18題。
扶不扶
①摔倒的老人扶不扶,成為馬年春晚小品的創作內容。演員一句“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心倒了可就扶不起來了”,博得滿堂采,也引發了人們的深思。
②施以援手,扶起摔倒的老人,這本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而今卻成了兩難選擇一-扶, 還是不扶。
③網上關于“扶不扶”的投票調察顯示,只有很少人選擇“肯定會扶”,更多的人選擇了不好說”。網上還有貼子說:“以前覺得自己一定會扶,因為過不了良心這關;現在肯定不會扶,因為過不了責任這關。”究其原因,“彭宇案”層出不窮,“農夫與蛇”的故事不斷上演,傷害了人們的善心。
④人們感到困惑,好像站在了一個岔路口。-條路是助人為樂,但你可能因善舉而被訛詐,面臨被家屬、官司、賠款糾纏。另一條路是回避風險,選擇視而不見,繞路而行。可是,后者雖不想引火燒身,卻又感到良心不安。小品《扶不扶》中,扶人者拿出手機拍照以自證清白的橋段,引發觀眾陣陣大笑,但這笑聲中隱藏著多少悲哀呀!近日看到了一則新聞《“奔馳大叔”路遇倒地女子先拍照取證再扶人》,開奔馳的大叔說,做好事要懂得保護好自己。這不正是善良人的無奈之舉嗎?
⑤扶不扶摔倒的老人似乎是個道德問題。如果要人們毫不猶豫地扶起摔倒的老人,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全社會的醫療保障,消除摔倒老人訛詐的動機;更需要法制建設,給反咬一口的惡人以應有的懲罰,保護每一個行善的好心人。讓公平的社會保障,惠及每一位公民;讓正義的法治,為人們的良知保駕護航。我相信,毫不猶豫地仲出援手的人會越來越多!
問題
17.請從第①③段找出兩個錯別字,從第④段找出一-處病句, 并分別修改。(8分)
18.請指出該習作在論證方面的兩個優點,并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12分)
【參考答案】略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閱讀文本材料和具體要求,完成第19~21題。
課文原文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課文介紹
該課文選自某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單元說明
這個單元主要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向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歌具有詩情畫意,意境優美。我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要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一-再現到 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漫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
具體閱讀某一篇作品時,我們還要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采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獨特的意境。
《昔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相關要求
根據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形象、構思、意蘊、
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
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
學生情況
高二年級第二學期,班額50人。
教學條件
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能夠演示PPT,播放音頻、視頻文件,投影實物。
19.根據上述材料,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并具體說明確定的依據(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選擇其中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一個教學片段,簡要說明每個環節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20分)
21.設計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的[研討與練習]。(25分)
【參考答案】略
教師資格備考資料免費領取
去領取